社会各界唁电

重庆理工大学教授胡亚民撰文《我所认识的李院士》悼念李德群院士

作者:重庆理工大学教授胡亚民,是李德群院士生前同乡与好友


家乡溱潼的三弟来微信说家乡想为我们溱潼镇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李家三院士出专集纪念,我内心是很高兴的。因为“一门三院士”共一个祖父,在国内是很少的,是我们家乡的光荣和骄傲。

我不禁想起了我国医学界的弟兄三院士——黎鳌、黎介寿、黎磊石同胞三兄弟。黎氏三兄弟是湖南浏阳人。黎鳌生于1917年,比二弟黎介寿长七岁,比三弟黎磊石长九岁,他们都是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学部院士。大哥黎鳌于1995年当选,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二哥黎介寿于1996年当选;三弟黎磊石于1994年当选,还是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

黎鳌是著名的烧伤外科专家,曾任第七军医大教授、普通外科教研室主任,第三军医大副校长,西南医院(重庆)烧伤研究所主任,于1999年83岁病故。二哥黎介寿是普通外科著名专家,现任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三弟黎磊石是国内外著名的肾病专家,中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曾任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黎磊石10年前被诊断出身患癌症,并且转移到骨头,在上海手术治疗前,生性刚烈的他曾对学生表示,“如果不能工作了,我立刻死。”手术后,已是75岁高龄的他又再度为病人诊病治病,长达10年之久。2009年,黎磊石癌细胞再度扩散,不能再到病房工作。黎老在遗书中表示,自己身患不治之症,不愿意也不需要浪费与占用国家的医疗资源。如果采取其他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抢救中会导致产生更大的代价。

黎家三院士都是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出生的人,是父辈。现在已经有二位去世。黎介寿院士现年95岁,仍在东部战区总医院(原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

而健在的弟兄三院士就是我的老家江苏省泰州市溱潼镇的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了。这三位虽然是老乡,年龄和我差不多大,李德仁1939年生,比我大4岁,李德毅比我小1岁,李德群比我小两岁。但他们的成绩和对国家的贡献是我所不能相比的。李德仁院士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与研究,多次获得国家及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教材和优秀教学成果奖。李德毅院士1996年就获得少将军衔,长期致力于指挥自动化系统工程和军队信息化工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等4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李德仁院士和李德毅院士与我的专业和研究领域不同,我平素只是对他们的成绩和贡献仰慕,但从来没有来往。我在武汉理工大学兼职期间,从武汉老乡那儿知道李德仁院士是江苏省泰州中学毕业的,也曾有过想法想和他的泰中校友老乡一起去见见他,瞻仰他的风采,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然而李德群院士,他与我同属材料加工专业,只是他的专长是塑料,我侧重搞锻压。我久仰他的大名,而实质上也没有多少接触。李院士1963年毕业于武汉一中。他是从武汉考入清华大学的,我是在溱潼中学1962年毕业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的。我在交通大学读书时,我的同学对清华大学很仰望,在校园里经常听到这样的崇拜话:“清华大学的麻子都是俏的”!

我内心对李德群院士非常尊重,总觉得他是清华学子,是海归专家(他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比我的水平要高得多。他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国家"七五"、"八五""、"十五"重点攻关项目及一批横向项目,对注塑模CAD/CAE /CAM技术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开发出三维注塑成形过程模拟的商品化软件,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系统软件曾获2001年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并被评为2002年中国机械工业五大成就之一。

尽管我每一次和李德群院士见面都觉得他很平易近人,没有任何架子,就像是我的同班同学,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次都是“他乡遇故知”种感觉。然而,在后来,他对我越客气,越友善,我对他越是敬而远之了。因为我怕他地位变了,不愿和我这样的老乡交谈;当然也怕和他接触交谈浪费他的宝贵时间。

  我已记不清是哪一年哪一月了,有一次在故乡溱潼相逢。他告诉我,现在溱潼镇院士旧居,真正是他家的房子,是他的祖父传给他的父亲的。他说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那儿度过的。他说他家才是解放初离开溱潼到武汉的,…。我记得那次他笑着对我说,如果在溱潼读书,也可能就与您同学了,…但也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样子呢!

最近一次我见李德群院士,是2017年5月在重庆劲力酒店。那是重庆五九研究所承办中国兵工学会压力加工专业委员会的一个锻压会议。起初会议筹备小组告诉我李院士要来参加,我特意向某年青人讲,我正好要见李院士。因为我已七十五岁,李院士比我小两岁,都已是古稀之龄。见一次面少一次!年青人却问我与李院士是什么关系?我觉得很好笑。我当即对他们说,我和李院士是老乡,是老朋友。我想,我只能这样说。如果我把与他的关系说得亲密了,人家可能要说我是攀龙附凤,扯大旗作虎皮;如果把与他的关系说得轻淡了,人家可能根本不会理会我这退休老头想见李院士的念头。

这位年青人一听我是李院士的老朋友,满口答应说没有问题,并且说“本来就想请您老参加这个会议”。

然而,随着离开会的时间越来越近,却没有人跟我联系。

就在开会报到的这一天,我忍不住了,就打电话到这位年青人。这位年青人才跟我说对不起,因为开会事多,他们把我忘记了。于是,我就问到李院士有没有来的事。这位年青人和我说,李院士昨天晚上已经到了。今天上午到重庆大学,下午与59所的领导座谈。明天开会,下午参观,晚上回武汉,时间都安排满了。

我无可奈何,我又一次品尝到退休以后人情冷暖、人走茶凉的滋味。

然而,世间自有真情在。

我的朋友遍中国。这是一个锻压会议,当然有我不少朋友和学生参加。当天就有山东潍坊的聂兰启高工和中北大学的张宝红教授打电话找我,我下午赶到劲力酒店会议代表住处去见了他们,畅谈离情别意,也了解了他们近期的进步和工作成绩。不知不觉到了要吃晚饭时,他们都很客气,要留我到会议餐厅用餐。我怕在用餐时见到其他朋友,给那位年青人和客人难堪,我就辞别他们回杨家坪家中了。这时就是下午5点过一点儿。

其实劲力酒店就在石桥铺五九所附近,我在6点左右回到家中。一到家,五九所这位年青人打电话来了。他说,李院士今天晚上没有安排,我可以与他联系。

我当时正因为不能见德群院士而懊丧。这位年青人并没有帮我与李院士联系,没有为我与院士联系安排一个具体的见面时间。他可能以为我只是去攀龙附凤,无足轻重。我想,这位年青人处事实在高明,让我在这么短、这么急迫的时间内与院士联系见面,确实是对我与院士友谊的一个检验。因为院士一般都很忙,时间很宝贵。如果我与院士是一般关系,又没有什么事,仅仅是为了叙旧,院士很可能将我挡驾。岂不是使我难堪?

我接了这位年青人的电话后,马上就给李德群院士打电话。我告诉院士说我知道他到重庆参加会议,很高兴。我说:“我想见见您”。李德群院士听了以后很高兴,问我什么时候来?他说,他明天上午开大会,下午要到大足参观,晚上飞回武汉。他说这都是会议上安排的。

我说“我现在就到您那儿”。他说:“好吧,您8点来, 8点半以后还有人找我”。

我非常高兴。7点50分就和《兵器装备工程学报》编辑部的周主任一起赶到劲力酒店,我敲他的门。他一开门,就抓住我的手说:“欢迎!欢迎”!老朋友见面,我非常激动,我也不管周主任在场,我就把这一次我想见他的情况简单和他说了一通。他说,您什么时候来找我都没有问题呀!只不过明天时间都安排满了。明天上午大会,下午到大足,晚上就要回武汉。

谈话的过程中,我说,这里附近的阳光酒店也同时在开一个泛珠三角的锻压年会。您如果明天下午有时间也想请您到会上去坐一会儿呢。李院士说,他是被59所请过来的,59所这边都已经安排好了,很抱歉。

周主任邀请李院士当《兵器装备工程学报》编辑委员会的顾问,李院士谦虚婉拒,我也帮周主任说了好多大道理小道理,他终于答应了。

在和李院士分别前,我将《锻压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一书拿给他看。我问他有没有这本书?他说没有。

因为我想这本书的第一主编是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院长华林,书的第二主编是太平洋精锻公司的董事长夏汉关,他们都知道我和李院士都是溱潼人,大家都是老朋友,而且这本书又是在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他们都在武汉,经常接触,按理近水楼台,李院士有这一本书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当我知道李院士没有这本书后,我就对他说:“我送一本给您啊”。我向他介绍了这本书是我的学生和朋友为庆贺我的七十岁生日编写的,在书的前面有中国锻压协会秘书长张金写的序和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院长华林写的前言,后面附录是关于溱潼、溱湖和关于我个人的一些诗文、照片。

李院士非常高兴,他一边翻着书,一边听我介绍其内容。他说这本书太好了!他说这个礼物很珍贵。拿钱买不到啊!我说,买得到,是武汉理工大学正式出版的,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书店就能买得到。他还表示,他现在工作很忙,如果工作不忙,说不定也会编写一本这种内容的书呢。

半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这时他的助手,华中科技大学国家重点试验室的周华民主任过来了。周华民主任说又来了新的客人。我们依依不舍,不得不与李院士告别。

临行前李院士又招呼周华民主任为我们三人合影留念。

2019年6月)

注:

[1] 黎鳌(1917.05.04-1999.08.21)烧伤、创伤专家。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人。1941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60年代初首先提出重视扶植机体抗病能力的观点,总结了简化隔离与清创、输液公式,早期防治败血症及内脏并发症等系列烧伤防治方案,40多年来救治了万余例烧伤病人,治疗水平长期居世界先进水平;70年代末,主持开展了吸入性损伤、肠源性感染的研究,完成了40多项研究项目,对其发展机理和临床早期诊治提出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方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次,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专著14部。

[2]黎介寿(1924.10.11-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人,毕业于国立中正医学院,普通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

1949年毕业,获学士学位。现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南京大学临床学院副院长、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国家军队江苏省重点学科(实验室)负责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解放军医学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外科学会会员等。

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9年胡主席签署命令为黎介寿院士记一等功。领导的团队,2011年被南京军区授予“科技创新模范医疗科室”荣誉称号、2012年被中央军委四总部授予“全军科技创新群体”。2013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14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命名192178号小行星为“黎介寿星”。

2019年5月23日下午,东部战区总医院举行了黎介寿院士授勋仪式。无锡联勤保障中心党委首长为96岁的中国工程院黎介寿院士颁发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

[3] 黎磊石(1926年10月26日-2010年3月16日),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人,肾脏病专家、中国肾脏治疗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副院长、教授。

1948年黎磊石毕业于国立中正医学院;1963年担任南京大学医学院副院长;1964年担任解放军肾病研究所所长;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4月作为客座教授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皇家医院;1986年担任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副院长;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首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入选为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2003年被授予国际肾脏病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称号;2009年获得中央军委授予一等功;2010年3月16日黎磊石去世,享年84岁。

黎磊石10年前已被诊断出身患癌症,并且转移到骨头,在上海手术治疗前,生性刚烈的他曾对学生表示,“如果不能工作了,我立刻死。”手术后,已是75岁高龄的他又再度为病人诊病治病,长达10年之久。2009年,黎磊石癌细胞再度扩散,不能再到病房工作。黎老在遗书中表示,自己身患不治之症,不愿意也不需要浪费与占用国家的医疗资源。如果采取其他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抢救中会导致产生更大的代价。黎磊石是中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



版权所有 ©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电话:027-87543676  传真:027-87557594